本报讯 本报“党报青年记者调查”有关雕塑园系列报道刊出后,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。在市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下,目前雕塑园的恢复利用问题正抓紧研究,有关计划和方案正在制定中,一度沉寂的雕塑园将恢复生机。自5月以来,本报记者根据群众反映,经过深入调查,先后采写了《没了雕塑,还叫雕塑园?》、《“它不该昙花一现”》、《不该像破烂一样扔掉》和 《管好雕塑园究竟谁负责》四篇报道。
报道刊发后,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雕塑园未来前景的广泛关注,读者纷纷以来电、来函等方式,发表自己的看法。大家一致认为,位于美丽的海滨风景区的雕塑园,是青岛已经建成的重要文化设施,因为缺乏专业管理而长年闲置十分可惜;对这一曾经“显赫”一时的高雅文化场所,应该想方设法规划好、利用好, (下转第七版)(上接第一版)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使其成为青岛美丽风景以及“文化之都”的一个象征。对于本报和群众反映的雕塑园利用问题,市主要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,多次亲自过问,并指示有关部门,要认真研究探讨雕塑园的现状,抓紧制定方案,尽早将这一文化设施利用起来。特别要将文化设施功能与海滨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,与美丽的海滨自然岸线结合起来,使其成为展现青岛文化的亮点,成为展现青岛形象的亮点。
据了解,目前,国内一些重要文化部门以及一些企业,都对雕塑园的利用表现出浓厚兴趣,有关合作事项也正在积极洽谈中。在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,相信这里将会逐步得到恢复利用,并最终展现出靓丽的风姿。得知我市正加紧研究雕塑园的利用问题,省雕塑家协会副主席杜利华充满了期待。他说:“恢复后的雕塑园不仅应该成为一座学术性展馆,更应该朝着国际性方向发展。应努力把雕塑园打造成国际雕塑艺术展览的平台,向威尼斯双年展等世界级艺术展看齐,如策划中国青岛国际雕塑艺术双年展等活动,吸引全世界最知名的雕塑家来参展,把雕塑展发展成青岛文化旅游的重要一部分。”他还建议雕塑园朝产业化方向发展,将雕塑艺术与市场结合起来。